为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7月26日,青岛科技大学赴青岛市城阳区“传承红色基因”青春红途实践团来到城阳丹山战斗遗址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战斗遗址、聆听革命故事、与当地村民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解放青岛战役中丹山岭阻击战的英勇事迹,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那些隐藏在历史中的思政课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青岛科技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学院今年暑期社会实践以“深挖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为核心导向,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形式,系统探索新时代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在实践策划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兼具历史厚度、时代温度与地域特色,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物化载体,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以青岛城阳丹山战斗遗址为例,其遗留的碉堡弹痕、战壕工事等实物遗存,不仅见证了1949年解放青岛的浴血奋战,更通过“沉浸式实景教学+口述史挖掘”的模式,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感悟革命精神,实现从“历史见证”到“价值传承”的升华。

血染丹山铸丰碑:青岛解放关键战场的红色传承
城阳丹山战斗遗址坐落于城阳区夏庄街道丹山社区,主峰海拔135米,因山石裸露呈丹褐色而得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5月31日,解放青岛战役进入关键阶段,丹山岭作为扼守李惜、李塔两条入青要道的最后防线,国民党军队在此依托碉堡群与堑壕工事负隅顽抗。解放军历经三次冲锋,于6月1日9时攻克丹山,为青岛解放扫清障碍。如今的丹山遗址仍保留当时修筑的暗堡、交通壕及清晰弹痕,1956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扩建为军事要塞,现存4条国防坑道系统。依托这一红色资源,当地建成丹山公园与红色教育基地。

课本外的丹山战役:触摸洞壁上未冷却的热血
当实践团队员们走进防空洞,历史便映入眼帘。洞壁上的图片和故事配上同学们生动的讲解,丹山战役就不仅仅是存在于课本中苍白的四个字,而是有血有肉的英雄铸就的不朽的红色传奇。侦察员王嘉祥乔装长工卧底侦查敌情、连指导员雷风春舍身救乡亲、女战士徐玉珠敌堡前救伤员、小战士张克信冒死炸暗堡……看到这些与自己同龄的战士们的革命事迹,队员们深受触动:我们处在同样的青春坐标,但因为时代不同而有了不同的青春命题。但从这一刻起,传承红色基因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跨时空的青春对话与时代使命的交接。

触摸弹孔的温度:从碉堡残垣到红色基因的青春接力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丹山岭上仍遗留着当年激战的痕迹——国民党军队修筑的水泥碉堡、暗堡和蜿蜒曲折的交通壕依旧矗立在荒草间,斑驳的墙体上弹孔密布,仿佛仍在诉说着那场惨烈的战斗。当指尖触碰那些深浅不一的弹痕时,70多年前的枪炮声似乎就在耳畔回响。这些鲜活的战争遗迹,让"丹山战役"四个字顿时有了温度,队员们不禁屏息凝神,想象着当年解放军战士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山岭。每一处工事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道弹痕都是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当历史在泪光中复活:丹山战役影像里的心跳与回响
在丹山战役旧址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成员共同观看了记录这段历史的珍贵影像。影片中,硝烟弥漫的战场画面与亲历者含泪的讲述交织在一起——那些鲜为人知的战斗细节、战士们舍生忘死的壮举、老乡们冒死支援前线的故事,无不令人动容。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兵提及牺牲的战友时哽咽难言,当听到村民回忆解放军严守纪律、露宿街头的往事,队员们不禁潸然泪下。银幕上的炮火轰鸣与眼前的断壁残垣重叠,那一刻,历史的重量压上心头,而血脉中奔涌的共鸣却愈发清晰。影片结束,寂静中只余山风呜咽,但每个人都知道:有些心跳,早已跨越时空,与这片土地上的英魂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