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传媒学院“新文科”建设与发展论证会于传媒学院北区会议室举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龙教授作为特邀专家,深入剖析“新文科”战略方向与实践路径,并为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进行要点评述。论证会由传媒学院副院长石晨旭主持。
形势定位:找准现实需求,促进学科交叉
王炎龙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指出博士点申报是各个高校争夺的“主战场”,能否申报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需突破传统框架,强化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其次要综合自身条件,在文化产业智能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智技术正广泛赋能并深度融入新文科学科相关领域,青岛科技大学作为拥有理工科优势的高校,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新文科专业的相关博士点建设的推动作用。再次,“只有参与,才能不断提升。”王炎龙结合当前博士点申报和学科交叉现状,鼓励学校要积极申报、敢于申报,构建创新学科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技术赋能:瞄准学科融合,避开建设误区
在与骨干教师进行交流时,王炎龙强调,要以“数”为骥,借“智”为辕,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为相关学科建设赋能。同时,综合当前的基本情况,王炎龙指出在利用技术赋能学科建设中可能遇到的误区:如果不向技术靠拢,就难以支撑学科的持续发展;如果过于依赖技术,学科建设就难以具备现实价值。为了厘清问题、寻找方法支点,他建议在座教师要以创新思维进行教学和资源管理,避免思维窄化;要以数字思维进行学科建设,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新文科学科的特色竞争力。
基金项目:申报重大课题,提高创新力度
会议最后,聚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新文科理论创新、数智时代的学科转型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打造全国性学术品牌、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构建产学研深度对话体系。王炎龙强调,寻求学科发展的新出路时,要避免理论悬浮化、创新标签化、政策附庸化、视角单一化等问题,绘制“学术需求—政策需求—社会需求”的叠加图谱,紧扣“学科交叉”“国家战略”“技术革命”“社会变迁”等方向,融入数据可视化、认知科学等方法论,以此提升学科建设质量。
王炎龙总结指出,青岛科技大学兼具理工优势、艺术底色与人文积淀,有望在融合领域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术范式。与会教师表示,此次论证会为学科发展厘清了思路,下一步将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
石晨旭代表学院对王炎龙教授的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学校将全力支持不同学科的协同创新,通过有组织科研聚力攻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

(陈梦迪,闫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