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燕教授应学院邀请,在传媒学院北苑101会议室作题为《中国电影现状的反思和思考》的专题学术讲座。传媒学院骨干教师及学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这场关于中国电影创作与产业现状的学术盛宴。讲座由学院副院长石晨旭教授主持,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张燕教授分别从“国产电影崛起:多元创新与文化自信的银幕绽放”、“强国坐标系:双维指标透视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破局之道:从内容出海到亚洲枢纽的五大战略”和“思想碰撞:产学研对话中的未来影视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整场讲座学术底蕴深厚,思想活力四溢。
一、 国产电影崛起:多元创新与文化自信的银幕绽放
张燕教授从《哪吒之魔童脑海》取得了票房奇迹切入,分析了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对整个产业的影响,认为“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对整个行业信心的提振”。随后深入分析了2003年我国“入世”后电影产业的发展变化,深度剖析在电影强国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成长。通过对近年来热门电影的分析,得出当下中国电影呈现的整体面貌:类型创作多样、娱乐竞争力凸显、制作水准高质量。在故事层面,张燕教授以《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为例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银幕“双创”;以《第二十条》《孤注一掷》为例分析了现实题材的热点关注与银幕呈现;以《我和我的祖国》《志愿军:存亡之战》为例分析了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私人化策略与主流意识对接。
此外,张燕教授还从自身的研究视野出发,通过数据呈现,分析了近年来香港电影在内容生产与票房表现上的新突破,着重介绍了《破·地狱》与《毒舌大状》这两部在香港电影票房榜占据前两位的作品,认为他们很好的做到了对现实的关注并融入了香港的本土特色与人文情怀,是值得电影创作者借鉴的榜样。
二、 强国坐标系:双维指标透视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
张燕教授指出,中国在建设电影强国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张燕教授的团队统计了近年来全球电影的地域票房分布、全球各大电影市场年度票房排行以及北美市场年度票房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张燕教授认为与其他电影大国尤其是美国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与产业附加值均较低,电影产业效益仍集中在电影票房上。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用世界电影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建设高质量电影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内的各项指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影院和银幕数、电影产量、观影人次、国内电影总票房等为代表的国内影响力指标,这些指标往往被视为传统的电影产业评价标准;二是以海外票房、海外票房与国内票房比值、国际著名电影节奖项以及国际媒体关注度为代表的国际影响力指标。针对此评价标准,张燕教授提出中国电影仍需提高的地方:一是在内容生产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具备跨国界的娱乐影响力;二是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要加强海外推广与市场拓展。
三、 破局之道:从内容出海到亚洲枢纽的五大战略
张燕教授指出,在全球电影产业格局中,票房增长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与电影强国美国相较,仍存在显著差距。中国在硬件设施完善程度、人均观影频次以及海外市场话语权等方面均有待提升。在内容生产与国际传播层面,短板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国际 A 类电影节获奖数量稀少、电影出口规模有限、海外票房份额低、传播渠道单一以及海外推广体系尚不完善等。
针对上述瓶颈,张燕教授提出五大战略路径:一是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融合国际视野,让中国故事被海外接受。二是强化海外推广,政府、企业、文化机构等协同,设专项基金、海推中心,借鉴韩国经验,利用华人华侨优势,拓展多元市场。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懂电影、文化、商务、外语,能弥合文化差异做推广。四是借船出海,与好莱坞等合作学习,推动中国电影国际化,培育类国际化市场,提升全球影响力。五是重视亚洲市场,扩大非发达国家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容量。
四、 思想碰撞:产学研对话中的未来影视人才培养
在互动环节,张燕教授就“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电影工业相结合”“电影创作者的国际视野”等议题与学院师生展开谈论。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郭文迪同学表示,“讲座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电影创作不是闭门造车,加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这需要我们研究生进一步地强化自身的学习”。
广告与影视系主任乔洁琼副教授在讲座总结中指出,张燕教授为我们高屋建瓴地梳理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学院全体师生学习。本次讲座是传媒学院推动“新文科”建设和“有组织科研”的关键实践,未来将持续聚焦戏剧影视学与经济学、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培养具有理论自觉与创新能力的影视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