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青岛科技大学南区4号教学楼

邮编:266061

传媒学院官方公众号

“中韩五校国际工作坊及系列讲座”第六场—— 关键词之媒介考古

2022-07-08 11:45:43

2022年7月5日下午17:30中韩五校国际工作坊及系列讲座”的第六场学术讲座在青岛科技大学北苑9号楼传媒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

本场讲座的讲题为“关键词之媒介考古”,主讲人为青岛科技大学文会学者特聘教授、传媒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耀辉,学术主持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坤

讲座伊始,刘耀辉教授以“从考古工作说起”作为小引,结合其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求学的经历,展示了1997年参加大三考古实习期间对城墙遗址、唐代墓葬进行发掘所取得的成果,引出了“考古学是什么”这一问题。

“考古学是什么”是讲座主体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刘耀辉教授首先厘清了考古学的概念,指出这门学问建立在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这两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19世纪中期起,考古学家们已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大量发掘,建立了许许多多考古学文化的序列,重建了许多地区许多年代的已逝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长时间以来,很多中国考古学者依然把自己看做是学术界谦卑而忠诚的仆人,这是与中国考古学的“补史证史”传统分不开的。

讲座主体的第二部分是“福柯与知识考古学”。刘耀辉教授指出,在中国考古学界,激进如俞伟超先生,虽然举起了“新考古学”的大旗,但耐人寻味的是,直到2003年去世,他都从来未曾提及过福柯与知识考古学。这其实说明了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知识考古学与考古学这门学科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事实的确如此,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要对“知识”(savoir)进行分析,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知识和话语之形成和运作的可能性条件的历史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的确有相似、想通之处,但在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方面都是泾渭分明的。因此可以说,考古学与知识考古学除了名义上的相似,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学科。讲到这里时,刘耀辉教授风趣地指出,自己虽是考古学出身,但要理解起晦涩的知识考古学来,其实和其他学科出身的师友一样困难。在坚决反对线性历史书写的福柯看来,考古学是基础性的,而历史学则是派生出来的。从知识考古学的理路出发来看,过去考古学为历史学服务,考古发掘出来的遗迹、文物都被当作历史学的补证;而如今要将关系颠倒过来,要将历史学的文献当作考古学的遗迹、文物来看。如此一来,则以往正统的线性通史、文献记载反而成了辅助材料,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相互叠加、纠缠又相互打破的文化地层,和那些碎片化的、断裂的、欠缺的、局部的、异质的、支离破碎的、边缘性的出土文物,才是真正的历史所在。这一来,考古学家们就似乎再也无需像以往那样谦卑地躲在历史学家身后,而是可以尽情享受学术大舞台上的聚光灯照射以及青年学子们的顶礼膜拜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无论是我留在北大任教的同门师兄弟,还是坚守在一线的广大考古工作者,似乎都压根就没有受到福柯的任何影响!他们中几乎没有人谈论知识考古学,而是依然坚守这门学科的朴学传统,依然相信板凳要坐十年冷,依然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这个现象其实挺神奇的,我想它应该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刘耀辉教授感慨地说。

经由前两个部分的铺垫,本场讲座的“关键词”——媒介考古作为第三部分隆重登场。刘耀辉教授以2020年北大传播学学硕入学考试的试卷上出现的一道简答题(简述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媒介考古学。)为例,首先指出媒介考古学如今已蔚为大潮;进而详细解读了媒介考古学的概念,指出它是伴随着新世纪以降的数字技术革命而在西方学界逐渐兴盛的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或曰研究范式;随之介绍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弗里德里希·基特勒、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埃尔塞瑟和威廉·弗卢塞尔等媒体理论家/媒介考古学家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最后揭出所谓“媒介考古学”是在福柯及其知识考古学的深刻影响之下兴起、发展而来。正如知识考古学是从考古学借来的,媒介考古学亦是从知识考古学借来的,只不过由于媒介与知识的关联性更高,媒介考古学与知识考古学的渊源关系要比知识考古学与考古学的渊源关系深厚得多。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媒介考古学,推荐阅读齐林斯基的《媒介考古学——探索视听技术的深层时间》(2002年),这是第一部明确以“媒介考古学”命名的著作,中文版已在2006年出版。该书以发明者或设计者为序,介绍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媒介装置与媒介设想,读来可以很好地拓展媒介研究视野。

讲座主体的第四部分为“一个好例”。在这一部分,刘耀辉教授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及其团队应用媒介考古学在电影史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打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建设的“光影绵长数字平台”,我们可以发现,网页显示的名称却是“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而具体到其所着力打造的两个学术成果库——“中文电影百科”和“中国电影知识星丛”,应该说前者还是中规中矩的传统学术生产,而后者已然带有显著的“媒介考古学”的味道了。刘耀辉教授指出,类似这样的细微差别,其实恰恰昭示着当下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正处于未来已来、未变将变的新变时期。

在讲座的最后,刘耀辉教授给出了如下结语:在数字人文的加持之下,脱胎于知识考古学的媒介考古方兴未艾,前景光明,结合图像时代、实验艺术、元宇宙等方法论,媒介考古学将有望将人文学研带向无远弗届、无微不至、无处不在、无可限量的未来。

随后,学术主持人赵坤副教授为讲座进行了学术总结。在回答现场学生提问环节,刘耀辉教授和赵坤副教授均表示,很难想象媒介考古学能像知识考古学那样发展出一套独立的“权力/话语”体系,这种方法最终能够结出何样的硕果,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演讲专家:刘耀辉,学者,作家,1976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为青岛科技大学文会学者特聘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传媒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多米尼克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海读书院创始人、山长。曾先后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青岛出版集团,历任分社总编辑、总编室主任等。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公开发表论文、小说等100余篇,著有长篇学术传记《中国出版家•叶至善》、长篇少年成长小说《野云船》、长篇少年成长小说《山有扶苏》、短篇小说集《飞吧,黑居易》、长篇童话《布伦迪巴》等,译有《彼得兔的故事全集》等。作品曾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2020“我最喜爱的童书”提名奖、青岛市文艺精品奖等;曾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年度重点扶持项目、2020京东文学盛典儿童文学20强。个人曾荣获全国出版社第二届“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一等奖等,曾被授予“青岛拔尖人才”、“青岛科技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学术主持:赵坤,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留学于瑞士苏黎世大学,现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山东省签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人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批评、作家作品史料研究、文学与阐释学。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博士后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若干。论文散见于《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曾获朱德发五四青年学术奖,山东省社科联优秀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等。